出版基础知识 第三节 出版业发表时间:2022-06-21 16:27作者:文摘 一、出版业的性质和特点(熟悉) 出版业是从事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 出版业既是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产业。 出版业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经济属性。 出版业是一种内容产业,它的工作和经营对象主要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内容。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熟悉) 我国出版业主要由出版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制作单位、出版专业教育和科研单位等构成。 (一)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互联网出版机构,法人出版报纸、期刊所设立的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
出版社:以出版图书或音像制品或电子出版物或互联网出版物为主要任务。 编辑工作是出版单位工作的 中心环节,校对部门的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 期刊社:以出版期刊为主要任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期刊社可以有协办单位,允许协办单位参与期刊的 经营管理、广告经营业务,但不得参与期刊的编辑出版业务。
期刊社的编辑出版部门与期刊的 主办单位(或主要主办单位)以及期刊登记机关必须位于相同的省级行政区域内。 期刊社可以设立办事处、联络处等经营性的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但此类机构不得从事采编、编辑活动。经新闻出版总署认定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期刊社,可以在登记地以外的地区设立只从事采编活动的记者站,但必须参照《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规定报经拟设机构所在地省级出版行政部门批准。
非独立的期刊编辑部:是从属于法人的出版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主办单位承担。编辑部不能单独以自己的名义从事除了出版期刊之外的各种经营活动。发生民事纠纷由主办单位作为当事人出面解决。
(二)印刷复制单位:从事出版物物质生产过程的部门。包括印刷厂,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复制工厂等。 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三)发行单位:包括总发行单位、批发单位和零售单位,但承担本版出版物总发行业务的出版单位不在其内。 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四)制作单位:对精神生产内容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据以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母版”的专门单位。 设立出版物制作单位,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报请审批或备案的手续。 (五)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 出版工作者协会和编辑学会等社会团体也兼有出版专业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
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是直接从事出版活动,承担出版单位的主要生产任务,是最具有出版业专业特色的人力资源。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三类:编辑类,技术编辑类,校对类。(了解)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务级别与职业资格要求 技术职务级别(了解):编辑类分高中初级,技术编辑分中初级,校对类分中初级 职业资格要求(掌握):从2002年始实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对初级、中级实行全国统考。高级资格逐步实行考评结合制度。通过中级可根据有关规定聘任编辑(或技术编辑、一级校对)职务。
(二)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掌握) 初级技术职务人员主要职责 中级技术职务人员主要职责(P21-22重点看) 编辑的主要职责 技术编辑的主要职责 一级校对的主要职责 高级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注意:副编审、编审履行复审或终审职责还需具有相应行政职务,否则只能提出审稿意见,不能签发稿件。 第四节 出版资源 一、出版资源的概念(了解)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和作者队伍等构成。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也属于信息资源。
二、出版资源的特点(了解) 出版资源中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富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业的重点开发对象。 人才资源特点:由本行业从业人员、行业外的作者、特约编辑等构成。 信息资源特点:信息资源不是消耗型资源,而是再生型资源。出版物既是产品,又是可以继续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掌握)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常见的有6种) 提出新选题;已有出版物中信息的继续开发利用(重新整理古典文献、重新翻译外国名著、组合丛书书系等);新成果与已有出版物成果结合(优秀出版物的修订、再版);出版单位和名书、名人的品牌资源开发;跨国开发(版权贸易);衍生开发产品链(如多媒体开发、商业经营性开发) 总结:新,旧,新+旧,品牌,版贸,衍生
(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有一定深度;重视调查研究;要有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把握能力;注重信息质量 提高信息把握能力的途径:熟知已有科学文化积累和新近出现的前沿成果;既要精通本学科领域又要了解邻近领域的知识 全章总结 1.掌握出版物的概念、种类及各种出版物的不同特点 出版物就是已出版的作品,目前有六类。 出版物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根据总体特征出版物分成六类 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从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分类。掌握几种常用的代码。
报纸不同于图书的主要特点:出版方式上是连续出版;内容上注重时效性,不修订再版,由众多作者作品汇编而成。 期刊与报纸的主要区别:其外在区别是期刊装订成册,有封面,开本小于报纸,出版周期一般比报纸长;其内在区别是期刊时效性比报纸弱,稳定性和系统性比报纸强。 音像制品与报纸、期刊、图书的区别:表达内容手段不同;物质载体不同;复制方式不同;需要一定播放设备;形态和结构部件不同。
电子出版物与音像制品主要区别:电子出版物记录信息全部采用数字代码方式以及载有的信息内容不同。 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五种出版物的区别:复制不必事先进行;复本数量不必事先确定;发行全电子化。
2.掌握出版物的特殊性 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出版物的精神生产过程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 出版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者完成。 出版物的物质生产不仅生产出版物的物质形式,还转移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 出版物的内容的生产与形式的生产既分离又统一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的也可能产生反面的社会效用(既可一致也可背离)。 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也可能对立。正确处理的原则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仅生产数量上的变化便会导致利润率的大起大落。原因是大印数导致的固定成本所占比例相对降低,从而产生收益。 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固定成本参照第五章
3.熟悉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以及结构构成 出版业是从事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 出版业既是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产业 出版业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出版业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现者 出版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经济属性 出版业是一种内容产业 出版业的工作经营对象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内容
出版业主要由出版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制作单位、出版专业教育和科研单位 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也属于出版单位,其民事责任由主办单位承担。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期刊社的协办单位不能参与编辑出版业务。 新闻性期刊的经营业务一定与采编业务分开。 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审批制度。
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4.了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职务级别 5.掌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以及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主要掌握中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注意签发稿件,除对技术级别有要求,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行政职务。
6.了解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出版资源是指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其中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更富出版业特点。 人才资源除出版者队伍还包括作者队伍。 信息资源不是消耗型资源,而是再生型资源。
7.掌握关于出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知识 开发利用途径:常见的6种。 新,旧,新+旧,品牌,版贸,衍生产品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提高信息把握能力的途径 8.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 促进出版业发展:四点(根据知识判断) 带来挑战:对从业人员、对出版管理、对市场竞争力
上一篇准确处理人物的年龄
|